日前,黑龍江省教育廳網站以《一封感謝信背后的故事:溫暖而有力量》為題,報道了綏化市人民醫院給我校發來感謝信,感謝我校學生為該院醫護人員子女輔導功課的事跡。全文如下:
3月7日,綏化學院收到一封來自于綏化市人民醫院的特殊信函,這是綏化市人民醫院代表該院10位援鄂一線醫護人員和疫情防控病區一線醫護人員發來的感謝信。語言樸素、情感真摯的感謝信背后,藏著的是一個暖心故事。



65和1556數字背后的使命擔當
疫情發生后,綏化市各級醫院醫護人員積極響應號召,主動請戰投身疫情防控一線,更有30多位醫護人員援鄂。他們為大家舍小家,逆行在疫情防控一線,卻將年幼子女“留守”家中,學習無人輔導、心理缺少關愛。在得知這一情況后,綏化學院主動組織大學生志愿者為疫情防控一線醫護人員子女線上提供學習輔導和心理關愛,解決一線醫護的后顧之憂,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綏化學院人的一份力量。
綏化學院了解到一線醫護人員子女“留守”的情況后,學校領導高度關注、親自跟進,研究制訂關愛輔導志愿服務方案。經綏化學院主動協調,首批聯系了26位一線醫護人員子女,需要數學、語文、外語、化學、物理等5個科目65名志愿者。隨后學校面向全校學生發出了倡議,征集志愿者,得到了廣大學生的積極響應,不到24小時,就有1556名學生踴躍報名,是實際需要志愿者數的23.94倍。綏化學院學生工作部(處)長呂旭剛說,有這么多學生積極響應報名,這是我們沒有想到的,而且在倡議發出的隨后幾天,很多同學還在聯系輔導員報名,這讓我們很感動。
食品與制藥工程學院2017級學生志愿者歸艷說,疫情防控一線的醫護人員在用生命為我們建起了防護網,我們有責任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我們必須做好志愿服務,不僅要做好“嚴師”的學習輔導,更要做好“摯友”的心理關愛。
30天網絡連線背后的故事
“孩子說的越來越多的是學院的志愿者‘小老師’是怎么輔導他們學習、如何開啟他們心扉,更多的是把傾訴思念變為加油鼓勁,這讓我們更加堅定了要守好自己的戰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和不獲全勝絕不收兵的信念。”
首批公益輔導對接2月12日啟動以來,近一個月時間的“多對一”關愛和輔導,一個個感人故事、一處處動人細節,志愿者們用踏踏實實的行動,為逆行英雄“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信息工程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張強對接的是綏化市人民醫院ICU楊醫生的女兒。張強為了上好公益輔導課,主動與家長了解、與學生談心,盡量全面的了解小楊同學的情況,并針對小楊做題容易馬虎、公式掌握不好等問題,有針對性的制定了教學計劃。張強從基礎知識教起,精講重難點,每次線上輔導都一絲不茍、認真負責,很快小楊在數學方面學習的一些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楊醫生說,“張強盡心盡力、不辭辛苦、認真講解,作為家長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作為醫生疫情防控是本職堅守,而綏化學院能為我們的孩子做這些,讓我感動、感恩、感謝......”
小何父母都是疫情防控一線的工作人員,因為擔心父母安全,又缺少與父母的溝通,所以,小何日漸緊張焦慮。文學與傳媒學院2017級志愿者曾強與他對接后,主動與小何“交朋友”,每次輔導前后都“聊家常”,進行心理疏導。在了解到小何擔心父母安全,因父母早出晚歸無法有效疏解,從而產生焦慮情緒后,曾強就鼓勵小何給父母寫信,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給父母,隨后又與小何父母溝通,讓親子以文字形式互動,從而解決了小何的緊張焦慮情況。小何的母親對曾強說,“是你把我們孩子從焦慮緊張變得自信,實屬不易,對你的感激我們雖不勝言語,但卻記在心中......”
這樣的故事有許多,雖然志愿者們普遍認為自己沒有做什么,都是一些小事情,但這細微的小事卻在感動著家長、激勵著孩子。有的志愿者為了上好輔導課,步行十多公里、找了十幾處商店,終于買到了上課用的小白板;有的志愿者為了做好對接對象的心理疏導,每天都與輔導員和心理咨詢中心的老師請教專業心理輔導知識,為孩子做線上心理輔導;為了上好每次的輔導,我們志愿者在上課的前一天晚上都要忙到深夜,寫教案、備課、做簡單教學工具等。電氣工程學院志愿者李佳欣說,能夠有幸在1500多位登記志愿者中被選出來成為首批對接志愿者很榮幸,也倍感責任重大,因為這不僅僅是一次志愿服務活動,更是我們普通人對疫情防控英雄的感謝表達。
疫情無情人有情,匯聚愛心克時艱
疫情發生以來,綏化學院學生積極響應號召,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基礎上,主動投身志愿服務,先后有400多名學生投身疫情防控宣傳和服務、網絡宣傳、線上公益課堂。其中,有200余人工作在疫情防控檢查點、消毒隊、宣傳站,有40多人通過網絡編發手語防控宣傳短視頻支持聽障人士,有近160人從事網絡公益課堂服務、關愛一線醫護人員子女和留守兒童,得到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教育電視臺、黑龍江日報等媒體報道,收到地方政府、服務單位、學生家長等不同形式的感謝信、表揚信30余封。在這個“加長版”的寒假里,綏化學院廣大學生“宅家”不“宅心”,努力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把愛國情、報國志融入到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實際行動中,在志愿服務中體現了責任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