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龍頭新聞報道我校召開強化普惠·適宜融合——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研討會,現將原文轉發如下:
為積極推進特殊教育普惠融合發展,助力教育強省建設,11月23日,由綏化學院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黑龍江省特殊教育學術交流基地主辦的強化普惠·適宜融合——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召開。
育人:讓每一節課程創新“融”合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融合教育研究院院長鄧猛
讓知識“活”起來,讓資源“用”起來,讓師生“動”起來,以科技賦能提升特殊教育課程建設。“在今天看來,教學模式的深度變革從教育環境開始,環境的多樣性意味著教學的多樣性,環境的結構化意味著教學的結構化。” 活動現場,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融合教育研究院院長鄧猛介紹,隨著5G技術、全息技術、VR技術、AR技術、MR技術的不斷更新,為教育的形式和場景探索創新了更多可能,也為特教師生提供了跨時空、沉浸式的遠程互動教學環境。這些先進的教學設備、科學的課程體系、沉浸式的教學模式,可以幫助特教師生在虛擬環境下,更加直觀地獲取知識,探索世界。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特殊教育系博士生導師,郭文斌教授
勞動教育是我國特殊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活動現場,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特殊教育系博士生導師,郭文斌教授表示,“在義務教育階段,特教的勞動教育課程應打好基礎,安全適度,開齊課程,講究方法;在職業教育階段,應結合專業特點,增強學生職業榮譽感、責任感和職業勞動技能水平,樹立積極向上的勞動精神、勞動態度;在普通高等教育階段,應明確重點,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注重圍繞創新創業,結合學科專業開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積累職業經驗,培育創造性勞動能力和誠實守信的合法勞動意識。”

重慶師范大學申仁洪教授
“要推動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發展。”活動現場,重慶師范大學仁洪教授分析了我國融合教育演進的兩條理路,分別是從特殊教育到融合教育,以及從普通教育到融合教育。充分的課程學習機會是實現學生平等學習權利的基本要求,而提供充分滿足多元化學習需求的課程資源是保障全體學生公平發展的基礎要求。促進融合的課程需要面向全體學生、聚焦學生的全面發展、現實發展全程的貫通設計、以核心素養形成為中心開展學科課程整合和利益相關者深度參與的課程協同發展,進而支持每個孩子都在課程學習的深度互動中受益,生成尊重差異、共生學習、合作共贏、貢獻分享、共同成長等品質。如此,課程目標要聚焦融合,課程內容要貫穿融合,課程實施要建構融合、課程資源要支撐融合、課程評價要促進融合。
育心:讓每一個生命從“融”生長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康復科學系主任、教育康復創新實驗室主任劉巧云教授
“今年,我們依托兒童語言康復與促進虛擬教研室成立了由特殊教育學校、康復中心、醫院、高校等180余家單位形成的兒童語言康復研究與實踐共同體,共同推進全國兒童語言評估工具的研制、康復課程的建立、康復方案的制訂、康復資源的打造等,實現專業化、智能化和個性化發展。”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康復科學系主任、教育康復創新實驗室主任劉巧云教授介紹,華東師大康復科學系圍繞“用專業與愛,讓溝通無礙”這一專業理念長期開展社會實踐及科學研究工作,打造了康復鑄夢育才第二課堂。通過“千言萬語”健康行動計劃,每年組織醫療、教育、康復領域的專家開展大型公益咨詢活動,同時將公益康復服務活動融入日常,并結合科研進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們要通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平臺搭建等工作開展,構建起醫療、教育、康復協同發展的服務格局。” 劉巧云說。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鄭璇教授
“殘障人群不僅存在身體功能的障礙,在社會適應上也面臨更大挑戰,因此他們的心理健康更應該得到關注和維護。”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鄭璇教授表示,圍繞特教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應注重系統性、專業性、實用性、可行性。“特教學生心理健康服務是多學科交叉領域,需要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社會組織、社區、家庭、學校等多方協作。其和普通學生既有共性也有差異,需要具備多元文化心理健康服務意識,具備高度的倫理敏感性,避免可能造成的傷害。”
育才:讓每一方力量“融”會貫通
融合教育,需要各級政府、廣大專家學者和老師,以及社會各界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教育部長江學者評審專家、浙江工業大學、南京特殊師范教育學院特聘教授徐云
“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學觀,本質是以學生為中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了解兒童是如何學習的。首先是環境育人;其次就是掌握兒童學習的‘三大法寶’——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在對特教學生因材施教的過程中,我認為教師應該從關注缺陷補償轉變為為未來準備的潛能開發教育,構建個人-家庭-社會-文化的系統性終身教育課程體系。”活動現場,針對在教學中具體如何“融”,教育部長江學者評審專家、浙江工業大學、南京特殊師范教育學院特聘教授徐云建議按照提前準備、有效溝通、逐步過渡、個別化教育計劃、班級融合、環境支持“六步走”。可以提前帶孩子參觀學校,做好入學前的心理及生理準備;與校長、班主任及代課老師做好前期細致溝通,確保學校了解學生特點和需求并給予更多關注;根據特教兒童的實際能力和預估發展狀態,可逐步過渡到全天在普通學校就讀;制定并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在班級中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如調整教學節奏、提供輔助工具等,可以幫助特教兒童更好地融入集體;提供特教兒童感覺放松、組織有序、視覺清晰的教學環境。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盛永進教授
“重視融合教育發展背景下的特殊需要學生的學業評價研究,通過有效科學的評價方法,促進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對于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提高特殊教育整體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盛永進教授比喻,如果說融合課程是融合教育發展的皇冠,那么包容性學業評價則是這頂皇冠上的明珠。他說,“對于融合教育而言,包容性評價主要體現在基于國家普通學校課程標準的學業評價調整,即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國家普通學校課程標準為依據,發揮標準的導向作用,聚焦學科素養的形成,通過適宜的調整,建構起基于標準的學業成就評價系統。”

中國教育學會特殊教育分會副理事長,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特殊教育學系主任昝飛教授
在融合教育專業支持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過程中,中國教育學會特殊教育分會副理事長,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特殊教育學系主任昝飛教授認為,對特殊兒童的認識已經從“殘疾、障礙”轉變為“特殊教育需要”,工作機制已經從“行政工作”導向轉變為“專業支持服務”導向,專業支持服務已經從“對障礙的干預”轉變為“對障礙的預防”。她建議,構建校內融合教育專業支持服務體系和區域性融合教育專業支持服務體系。“普通學校面向全校學生分析常見特殊教育需要,包括生理、運動、認知與學習、情緒與行為、言語語言溝通等。基于不同類型、不同水平的特殊教育需要提供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專業支持服務。”昝飛說,融合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深層次的創新與改革。
研討現場,特殊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聚焦特殊教育發展實踐探索與經驗分享。通過深化拓展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內涵,凝聚各方共識,進一步推動完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發展的合作機制,共同譜寫特殊教育高質量協同發展新篇章。
來源:龍頭新聞
一審:韓金鳳
二審:侯夢婧
三審:孫麗穎
排版:大學生融媒體中心 鄭婷之